【概述】麝香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、马麝Moschus si fanicus Przewalski及原麝Moschusmoschi 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。具有开窍、通经络、止痛消肿之效。为配制丸散及外科要药。分布于我国西藏、青海、四川、内蒙、新疆、山西、甘肃、陕西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等省区。主产青藏高原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省。多为野生。20世纪60年代四川马尔康、安徽佛子岭、陕西镇平等地先后建立了养麝场。
【生活习性】麝多栖息于海拔1000~4000米的高寒山区。其中马麝2600~4000米、原麝在1500米左右,林麝在2400~3000米。麝多活动在由变质岩或石灰岩构成的山地或嶙峋多石的地方。麝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活动规律。夏季炎热时多迁移到高山凉爽地带,秋季渐凉时,便向较低处转移,冬季寒冷时常迁至河谷地带。每只麝有一定的领域范围,领域性行为较明显。在受到人为干扰惊吓或敌害侵犯而逃离后,大多不久又会回到原处。
1、选场:养麝场应在气候湿润、凉爽、温差较小的山区、半山区,选地势高、干燥、平坦宽敞,便于排水,坡度较小,土壤较为坚硬的地方。附近要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供麝食用,或有良好的人工饲料基地保证饲料供应,有充足良好的水源供应,交通方便,保证养麝场与外界的良好联系。为了减少疫情发生和保证养麝场的安静,养麝场距居民区、牧场、矿山,工厂、学校要求2公里以上,不要利用各类旧养殖场,尽量避开可能污染源。
2、圈舍建筑:目前养麝有圈养和笼养两种方式。麝圈,要求坐北朝南、通风透气、冬暖夏凉。每栋圈内,可用铁丝网(或木板、竹板)隔成若干个4~5平方米的单个小圈,小圈墙上正中距地面80厘米左右处开一个长宽各80厘米的窗口(安上木窗),窗台宽35厘米左右,可供麝躺卧之用。小圈各设三个门,通向运动场的门,饲养员进出的门和各小圈间的门。运动场可以几个小圈共用,也可为每个小圈单设。运动场内距围墙(或围网)适当的位置上最好植树并埋设一根斜撑(与地面成45度左右的夹角)的长木杆,为麝提供荫凉场地。
单养笼的规格通常是:长2米、宽1米、高1米。笼中间有隔门,正面有小门便于给饲。笼子可用竹、木制作。笼养适用于初捕麝、育成麝、病麝的饲养。因麝窜跳能力强,在修筑全场围墙和圈舍围网时,一定要求笔直,一般高2.8~3米。可用砖砌成或铁丝网围。砖墙顶部须用砖瓦覆盖,向内突出30厘米左右,以防麝窜越逃跑。
(1)种麝的猎捕:长期以来,人类为获取麝香,不惜采取“杀鸡取卵”的方式,大量猎杀公麝,甚至殃及母麝和仔麝,使我国麝资源遭到很大破坏。为保护我国珍贵的野生麝源,合理解决利用与保护的矛盾,提倡活捕野麝以供取香和人工饲养。捕麝应在得到有关部门许可后,有计划地合理捕捉。
目前,我国家养麝种源大部分仍以野麝为主。在家养过程中,为防止种群退化,开发新的优良麝种,仍须野麝不断维持。因此,我们应认真研究野麝的活捕办法。现在民间活捕办法有许多,主要采用设套法、猎狗追捕法、网捕法和陷阱法等。其中以猎狗追捕法和网捕法适用性广、安全性高,对麝损害性小。根据经验,一般活捕成麝成活率较低,产仔期活捕仔鹿成活率较高,为了方便家养,值得注意。
近来,已研制成多用途的新式麻醉注射枪,应用到活捕野麝,以供养殖,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办法。如果能与人工取香结合起来,这样既可提高野生资源利用率,也可缓解麝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矛盾。
麝捕住后,要迅速放入运输笼中,并用树叶盖好,放在静蔽处,让麝休息2小时后,再运走。如果运输路途遥远,可在当地建立临时圈舍,暂养几天。运输时要防止大的振动,使麝免受过度惊吓;天气炎热时,应在早、晚赶路,中午休息,勿使麝受热;汽车运输时,应搭上硼布。如果发现麝受伤,要及时处理,不可拖延。一般外伤可用碘酒、消炎粉、油质青霉素等涂于患处,不用包扎。对追捕过久或曾落水的麝可注射青霉素,喂服一些黄连须根熬的水。对外伤严重的要进行缝合或截肢等。
初捕成年麝驯化难度较大。成年麝野性较强,性情孤僻,驯化方法不当,容易造成损伤乃至死亡。可采用首先放进小而黑暗的笼圈中暂养,尽量减少干扰,多给一些饲料,任其选食。当麝对新环境基本熟悉,采食正常后,方可逐步增加接触。当麝基本不怕人时,转入圈舍饲养。有的麝场还进行了群体驯化尝试。例如,给饲时,先发信号(如铃声),建立条件反射;给麝戴上笼头,进行牵引驯化,培养听从人指挥的习性,提高合群性,为群养创造条件。
1、饲料种类:麝的食性较广泛,各种枝叶、野果、草本植物、地衣、苔藓等多为麝的食物。一般来说,麝喜食新鲜、多汁、味苦、性凉的饲料。在野外,麝的饲料种类因季节、栖息环境和植被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,麝的饲料大致可分为五类。草类:紫花地丁、远志、野苜蓿、车前草、独活、光慈姑、三叶草、蒲公英等。树叶类:杨树叶、枸树叶、桑树叶、榆树叶、落叶松叶、苹果树叶等。作物类:大豆叶、荞麦叶、萝卜(包括叶)、黄瓜、白菜、菠菜、莴苣等。精料:主要为蛋白质、淀粉等营养丰富的饲料,如豆饼、黄豆、玉米、高梁等。添加料:骨粉、贝壳粉、石灰石粉等,喂饲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。在麝的可食性饲料中,具防治疾病的植物较多,如蒲公英、鸭跖草、千里壳、桑叶、贯众、穿心莲、山莴苣、金银花、鱼腥草、九里光、紫花地丁、车前草和松萝等,大约有200余种,占可食种类61%以上。所以,在人工喂饲时,可根据这一特点,适时调整药用植物种类,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2、投料方法:一般每日喂料2次,早晨6~7点钟1次,傍晚5点钟左右1次。投料以能够吃完,不剩不缺为原则。投放饲料一般是先精后粗,精料吃完后再投粗料。精料定量供给,一般成麝每天精料100~150克,粗料650~1000克为好。饲喂量随季节变化而有增减,6~8月最高,可在1000克以上,喂饲的时间和饲料组成一旦确定,就不要轻易变动,否则容易影响麝的食欲、消化乃至体质。当季节变更时,改变饲料品种也要循序渐进。麝的饮水要新鲜清洁、干净的地下水、井水及江、河、湖、溪水都可。每天要改换饮水,定期清洁饮具。冬季放麝圈的饮水要注意保温,防止冻结。
3、分圈管理:麝的饲养一般分为大圈、小圈和笼养三种,常见的是后两种,母麝和育成麝多为大圈饲养,按年龄标准,每5~7头为1组,分圈饲养。配种用的种麝可小圈饲养,雌雄麝放入相邻的圈中,这样有助于促进雌雄麝同步发情、配种。大圈饲养的麝每圈麝群组成一旦确定后不可随意更改,尤其是雄麝更要注意防止因组成变动造成打斗和伤亡。麝圈要求经常保持干燥通风,温度适宜,安静。并做好防疫卫生工作。
(1)产香期:每年5~7月,性成熟的雄麝,进入泌香期。此期雄麝的新陈代谢全靠以往的营养储备,体力消耗较大,抵抗力下降,如果发生疾病,易造成死亡。为此,该期前1~2个月,应增加精料,以提高蛋白质和能量物质的供给。青、粗饲料中要增喂一些新鲜多样的具有药用价值的饲料。泌香期过后不久,雄麝体质较为虚弱,仍需增喂精料和适口性强的青绿多汁饲料,促进雄麝体质迅速恢复。
(2)配种期:雄麝配种的前1个月和配种期要增加精料(如煮熟的黄豆、绿豆等),青绿多汁饲料(如甘薯、胡萝卜等),以补充维生素,调节适口性,增强性欲和体质。雌麝此期前也应注意饲料的多样化,逐步增喂青绿多汁饲料,保证有充足的营养供应。配种后的雄麝体力消耗较多,不能急于变更饲料,待体力恢复后,再转入正常饲养。配种期要及时观察记录配种情况。确定雌麝受配、怀孕后,及时调出雄麝,保持环境安静,防止惊恐和因雄麝再度追逐造成流产。
(3)怀孕及产仔期:雌麝怀孕以后,要保证全价饲料的充足供应。为满足雌麝和胎儿生长发育,饲料中应适当增加骨粉或贝壳粉。产前1个月左右,适当减少精料,保证适量的运动,防止雌麝过肥,造成难产。在分娩前的5~7天,应及时将母麝调入清洁、安静的小圈中饲养。分娩前4~8小时,母麝拒食、不安、来回奔走,饲养员要加强观察。分娩中,只有母麝发生难产时,才允许饲养员进入麝圈协助分娩,一般情况下不应惊动分娩母麝。
(4)哺乳与断奶期:母麝在哺乳期的食量较大,一般应增加30%~50%的精料,中午可加喂1次。同时要注意青绿多汁饲料的供给,以促进乳汁的分泌。断乳后的母麝营养水平还要维持一个时期,以恢复体质。l周以内的仔麝自立能力较差,最易死亡,就要寻找产仔时间相近,母性较强的单胎母麝代乳。代乳前,要用代乳母麝的圈草或粪尿把仔麝全身轻轻擦一遍,使母麝愿意代乳。如果找不到代乳母麝,可用单乳人工喂养或用山羊代乳,但仔麝喂饱后,仍要放入母麝圈中,让母麝帮助短期舐抚肛门和尿道口,使仔麝顺利排除粪尿。仔麝出生半个月后,就可适当采食。这时,供给仔麝的饲料一定要营养丰富、适口性强且松软。3个月左右仔麝可以断奶。断奶时,首先把母麝调出,饲养员要注意观察,防止仔麝因离开母麝情绪不稳而造成伤亡。1周岁以内的仔麝必须喂给营养丰富、鲜嫩多样、适口性强的饲料,饲料中要经常添加骨粉或贝壳粉,并定期增喂具有药用价值的饲料,以利仔麝正常生长发育。
(1)种群的选择:雄麝要选择体形高大,体质健壮,精力充沛,抗病力强,驯化良好,泌香正常,产量高,质量好,睾丸左右对称,无隐睾或单睾,性欲强,使母麝受胎率高,多代优良性稳定,遗传力强,年龄在3.5~6岁的。母麝一般分为繁殖群和育种群两类。繁殖群是为了扩大再生产,只要体况正常即可。育种群是为了改良品种提高生产力的,所以,这样的母麝必须选择具有本种的典型特征,体质强壮,抗病力强,性情温顺,驯化良好,母性强,泌乳量高,质优,往年怀孕,分娩均正常,产仔每胎两个以上,子代生长发育良好。宜选2.5~6岁性、体成熟具遗传性强的母麝。
(2)配种:麝的配种有群公群母、单公群母、单公群母和双重交配4种方法。群公群母配种法是按照3:1或4:1的雌雄比例,将公母麝放入大圈,任其自由交配交孕。单公群母配种法是先组成3~5头母麝繁殖群,放入1头种公麝,配种。这种方法是目前常采用的一种方法。单公单配种法为一对一交配。双重配种法,即3~5头母麝组成配种群,定时轮换放入,配给两头公麝,直至母麝发情终止。这种方法的优点不仅可使母麝受孕率高,较好地保护利用了种公麝,而且增强了受精卵异质性,提高了后代的生命力。每胎多仔率可达90%左右,是较受推崇的好方法。为了提高麝的生产力,安徽佛子岭养麝场进行了安徽原麝亚种与林麝的杂交试验,取得了一定成绩。而陕西省有关部门成功地保存了麝的精液,为麝的育种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6、疾病的防治:麝病防治是饲养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。由于麝的驯化历史不长,许多方面仍保持着固有的野性,胆小怕人,不易接近,容易造成饲养的观察误差,给及时发现和诊治疾病带来许多困难。所以,防治麝病应该以防为主,治疗为辅。强调早期发现,早期治疗和经常保持圈舍以及饲料的清洁卫生。治疗时为了少刺激,尽可能将药与饲料拌在一起或投放在饮水中,给药。避免每天一次或多次抓麝、注射,造成刺激。否则,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治疗效果,而且容易加重麝病以致死亡。
(1)消化系统疾病:主要有瘤胃膨胀、肠炎、仔麝下痢、便秘和食滞等。致病原因多为采食不洁,进食过量等。防治方法:加强管理,合理调配饲料,增加药用饲料比例,发现病麝及时饲喂小苏打、磺胺咪唑等药物。
(2)传染性疾病:主要有脓肿病、巴氏杆菌病。病因主要是管理不善、圈舍拥挤、消毒不严、生活环境突变等。防治方法:保持圈舍清洁卫生,合理调配麝群,发现病麝及时隔离和治疗,防止或减少疾病传播。药物可选用青霉素、磺胺类药物等治疗。
(3)呼吸系统疾病:主要有肺炎。原因多为气温急剧下降或过度奔跑,损伤肺部所致。防治方法:注意避免惊吓,防止过量运动,增喂清肺消炎的药用植物,病麝可使用青霉素、卡那霉素、麻黄碱等治疗。
(4)营养性疾病:主要有软骨病、佝偻病。病因为饲料中钙、磷比例调配不当,消化不良及内分泌紊乱等。防治方法:合理调剂饲料的钙磷比例,母麝妊娠、哺乳期及仔麝增喂多维钙片、钙盐类药物,并适量增加在阳光下的运动。
(5)寄生虫病:主要有绦虫和蜱螨病。病因为圈舍不清洁,粪便与食宿未严格分隔,防疫工作不够。防治方法:加强饲养卫生管理和粪便处理,及时清洁食具和隔离病麝,防止疾病传播,可使用敌百虫清除蜱螨,南瓜、白瓜(带子)及槟榔末驱绦虫。
【收获与加工】我国麝香多来自野生麝。雄麝2周岁才开始生长麝香,重量不过6~10克;五六年后产麝香可达20~30克或稍多。强壮的雄麝长香多,老麝较少。春冬季猎捕季节,捕获后将雄麝的脐部香囊连皮割下,阴干,然后将毛剪短或除去毛壳,前者为“毛壳麝香”,后者称“养皮麝香”。麝香新鲜时如稠膏状,干后粉末成为黄色、颗粒为黑色,即所谓的“黄香黑子”,乃质优之品。
家养麝,每至泌香期用特制工具刮取麝香,来年又能分泌麝香。据四川马尔康养麝试验场报道,采用雄性激素诱导麝分泌香,一年可多采收一次香。
1、毛壳麝香:为扁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3~7厘米,厚2~4厘米。开口面为革质,棕褐色,略平,略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,毛丛两侧围绕中心排列,中间有一小囊孔。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,微皱缩,偶显肌肉纤维,略有弹性,剖开后可见深棕色或灰棕色中层皮膜,半透明。内层皮膜呈棕色,内含颗粒状或粉末状麝香仁及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。
2、麝香仁:野生麝香仁质柔、油润、疏松、其中颗粒者习称“当门子”,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,表面紫黑色,油润光亮,微有麻纹,断面为深棕色或黄棕色;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、黄棕色,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。人工挖取的麝,呈颗粒状、短条状或不规则团块状。表面不平,紫黑色或深棕色,显湿性,微有光泽,有少量的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。气香浓烈而特异,味微辣,微苦带咸。
高斗养生网是一个大型的养生保健知识网站,从头到尾高清图解人体穴位大全和穴位按摩手法,如头部面部、颈部肩部、 胳膊手部、胸部腹部、腰部背部、臀部腿部、脚部足底图解其穴位按摩的作用与好处,尤其重点解读三阴交、足三里等穴位位置图的同时,进行养生保健等穴位按摩手法指导。另外还提供针灸,艾灸,刮痧,推拿,按摩,保健,疾病防治等方面知识供参考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fzz.haoduozhan.cn/article/262.html